偶尔看到一期讲财经的视频,剪辑精美,文案干货,至于内容是否有偏差,至少依我目前在财经领域的知识沉淀是分辨不出来的,所以这里也并不打算对其中涉及的财经信息说些什么,而是对其中提到一句的不要默默喜欢有一些感触。
作为IT从业人员,自打接触数字互联网以来,对个人信息甚至是网络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很在意的,比如会注意id不要涉及出生年月,名字出处等等。
尤其在进入移动端后,互联网公司其实可以轻松的通过你的账号行为分析出你的偏好。公司的目的,无非是通过偏好的分析来为你推荐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产品,而再往黑暗或自由的方向想,就是真正的裸奔上场。
- 为了不泄露自己打过的文字,从不给输入法app完全权限,代价是每次输入都没有学习记忆词组的功能
- 为了不泄露住所,所有的app都不会提供GPS功能。
- 为了信息隐私,外卖和包裹都会取一些化名,以及地址写在楼栋或者代取点,要自己跑去取回。
- 等等等等。
这样有好处吗,答案是有的。
因为曾经在一家大厂尝试用我的某些id去搜索确认我的标签画像,得到的确实是被刻意分散行为后的部分结果。
杠精可能会说,即使你不给输入法权限,系统也会纪录你的输入行为;即使你不给gps权限,很多app都能通过wifi_ip来粗略定位;我只能说彻底隔离对于现代人,尤其需要日常营生的现代人是几乎做不到的。
那这样为什么我突然会被不要默默的喜欢
触动呢?
因为我们是什么样的,这个市场就是什么样的
市场是从我们大众的数据上来的,而资本是认可市场的,我们的数据朝哪个方向发展,资本就会无情而高效的激励和围绕着谁。
我们的每一个行为,每一次点赞转发,每一次打开停留,每一次为内容付费,都会体现在不同市场数据的DAU,GMV上,谁的票多,资本最后就会输出到谁。
这一次次的行为化为冷酷的数据,组成了产业的基本结构,润滑了产业链条的每颗螺丝,产业齿轮才能持续运转。
所以遇到喜欢的内容,多一次停留,多一次点击,多一次反馈,或许可以让它得到更多的投票,在融资时得到更多的青睐,在你以后的生活中它也会回馈你更多的内容。
喜欢,请不要默默喜欢,因为讨厌,很多时候都不是默默的讨厌。